强哥在旁边立马迎合:“那可不,跟着林雨,咱下乡也不愁。这生产队也选得好,青山绿水环绕,还有果园,以后日子肯定差不了。”
苏若晗心中暗自好笑,她实在不明白林雨这般炫耀有何意义,在这下乡的列车上,大家都将面临同样艰苦的生活,出身再好又能如何?不过,她也不愿多生事端,只是淡淡地笑了笑,并未搭话。
其他知青们听了林雨的话,反应各异。有的流露出些许羡慕之色,小声议论着;有的则和苏若晗一样,只是默默不语,眼中透着不以为然。
这时,一位憨厚的知青大哥笑着打圆场:“不管去哪儿,啥出身,咱们现在都是知青,一起努力,把农村建设好才是正经事!”这话瞬间得到大家响应,车厢里洋溢着团结一心的氛围。
列车宛如一条疲惫的巨龙,在哐当哐当的震颤中缓缓驶向终点,最终停靠在了略显简陋的站台边。随着列车静止,车厢内那持续了三日三夜、仿若沉闷乐章的氛围瞬间被打破,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喧嚣与忙乱。
苏若晗轻盈地站起身来,她身姿挺拔,仿若一株在风中摇曳却坚韧的白杨。目光透过车窗上那一层薄薄的灰尘,向外张望着。
只见站台上早已是红旗烈烈,横幅在微风中肆意舒展,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“热烈欢迎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建设,广阔天地大有作为”。那鲜艳的红,如同燃烧的火焰,驱散了些许车站的清冷,正热烈地期盼着这群来自远方、怀揣梦想与热血的年轻人。
她深吸一口气,动作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地整理起自己那简单的行李。一只手紧紧拉着小巧的行李箱,随着熙熙攘攘、神色各异的人流,一步步朝着车门挪动。
当推开车门的那一刹那,一股裹挟着泥土特有的清香、柴草燃烧后的烟火气息以及乡村质朴韵味的微风,轻柔地扑面而来,拂过她的脸颊,仿若在轻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
抬眼望去,站台上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,各个生产队前来迎接知青的队伍仿若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,徐徐展开在眼前。这边,有赶着牛车的老乡,那牛车上精心铺着一层厚厚的、金黄灿烂的干草,干草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,仿佛是为知青们准备的柔软坐垫,让他们能在颠簸的路途上稍感舒适。
此刻,老牛慢悠悠地甩着尾巴,偶尔打个响鼻,喷出一团白气,赶车的老乡则满脸堆笑,脸上的皱纹仿若岁月镌刻的印记,每一道都饱含着质朴与热情,他站在车旁,向着下车的知青们不停地挥舞着手臂,高声呼喊:“知青同志们,到这边来!”
那边,还有推着独轮车的队伍,独轮车虽显简陋破旧,车身的木头颜色暗沉,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开裂,但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,在阳光的轻抚下,泛着古朴的光泽。
推车的老乡身形佝偻,脊背如同被生活的重担压弯的竹竿,然而他的眼神却明亮而炽热,咧嘴笑时,一口被烟熏黄的牙齿格外显眼,扯着嗓子大声叫嚷:“孩子们,来这边,咱送你们回队里!”
苏若晗的目光在人群中焦急地搜寻,很快,她捕捉到了那块写有“J 省 C 市的九台县鸡鸣山公社鸡鸣山大队第八生产队”的木牌。高举木牌的是一位皮肤黝黑发亮、满脸皱纹如同沟壑纵横、但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大叔。